必纵星观
星象必达·纵览热娱必纵星观
星象必达·纵览热娱没人想到,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这部电影竟然真的可以“封神”。
在点映时,这部片就引起了很多讨论。一方面它耗资巨大,并且努力地用工业逻辑去做一部中国自己的史诗,导演乌尔善也以拍摄幻想冒险类故事见长,许多人对它充满了期待。但是另一方面,近些年封神题材的影视作品泛滥,这部花费大量精力、迟迟没有上映的电影,难免会让观众降低期待。
这些年来,国内观众对电影的评论越来越容易呈现撕裂的状态,对于此类题材的处理,一不小心便会落得“魔改”“不中不洋”的骂名。但《封神》没有,它不仅仅是一部超出期待的史诗大片和商业大片,对于中国电影而言,它或许有着更大的意义。
(图/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海报)
中国观众太喜欢《封神》这个IP,也太需要它了。不管是纣王和妲己,还是申公豹与雷震子,抑或是哪吒和杨戬,都曾经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记忆。它的故事经历过漫长岁月,定型于宋代话本《武王伐纣平话》,随后又被改编为《封神演义》。
借用神话研究者李天飞的形容来说,封神是一个“开源”的IP。
它近乎一个万花筒,不同的主角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轨迹。我们可以讲述一个全景式的武王伐纣的故事,也可以将目光聚焦至不同的角色身上——比如哪吒,比如杨戬,比如姜子牙,他们至今仍然被传唱。
不管是1979年的动画片《哪吒闹海》,还是近些年的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大爆。还有《封神传奇》《姜子牙》和《新神榜:杨戬》的“前仆后继”,都说明了它一直被需要着,并且有近乎无限的讲述的可能。
这部片子用最笨拙和真诚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最古老的“弑父”故事。我们当然可以用极为严苛的目光去审视它,但是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,它成功地重塑了一个罕见的、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——纣王,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就是“我杀了我的人渣父亲”。
王子殷郊被处决时彻底与纣王决裂。(图/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)
发生在殷商时代,以武王伐纣的典故为蓝本的封神故事是嗜血、惊悚的,也可以说纣王殷寿是嗜血、残忍的。
整个封神之中最惊悚的情节或许是纣王将伯邑考杀死后做成肉饼,在最新的《封神》中,纣王待姬昌吃下肉饼后,说的那句“你尝不出他的味道吗”,或许会是整个故事里最令人难忘的部分。
在《封神》里饰演凶狠的纣王的是曾凭借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《故乡的云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中国的费翔,剧组于2019年放出一张费翔饰演的纣王殷寿的剧照,他长发、英武、肌肉线条清晰可见。
费翔饰演的纣王。(图/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)
下面最有趣的一位网友评论是:“以前都羡慕纣王,现在羡慕‘狐狸精’。”
在我们的印象里,暴君纣王的形象应当是肥硕,或者是油腻、被奸臣妖孽愚弄的,但是事实上,在《武王伐纣平话》中,对纣王的描写如下:
“若说三皇五帝,皆不似纣王天秉聪明:口念百家之书,目数群羊无错;力敌万人,叱咤柱声如钟音;书写入八分,酒饮千盅;会挽硬弓,能骑劣马。纣王初治世时,有德有能。”
也就是说,殷寿最初被构建起的样子,就应该是英勇、睿智、有权谋的狠角色,费翔饰演的纣王非常好地呈现了这样的一位“父亲”形象。
这部《封神》的另一个创新是对“身体”的高度自觉,甚至说是敏锐。
九尾狐被封印的原因是“修炼千年,想要获得人形”。在被唤醒、打破封印后,她附身妲己,于是有了之后的情节。随后电影里反复出现对妲己惊人的美貌展示,质子们因为她的美貌而震惊,有了迟疑,妲己才活命;纣王反复称颂妲己拥有“这么美的身体”;姜王后也说“就连我见了,也难免心生爱怜”;王叔比干同样被她的美貌所震惊,大叹“如此尤物”。
也就是说,妲己的身体,就是“美”“权力”与“欲望”的高度凝聚。在以往的封神作品中,妲己的美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。但是在这一次的改编版本里,展示美的,并不只是妲己了。
纣王与妲己。(图/《封神第一部:朝歌风云》)
在电影的第一幕,比妲己展示身体更早的是殷寿在帐篷中疗伤时展示的身体。在国产电影中,如此直接展示是极为少见的。纣王甚至也是“美”的,他的肌肉、眼神、声音,构建起了一个半神的姿态。妲己以被征服者的状态,为纣王疗伤时,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对另一种美的驯服。
与此同时,质子们也代表了美。质子的设定很像“斯巴达勇士”,在封闭的环境中,他们不停地训练、征战,也在不断地雕刻自己的身体,增长力量。
所以,不管是王子殷郊,还是姬发等人,在影片里也不同程度地展示着自己的身体。
除去“工具人”妲己,另一个权力的来源以及“工具”就是封神榜本身。姜子牙带着封神榜寻找所谓“天下共主”,以求开启封神榜,解除天谴。
封神榜作为争夺的核心,在整部电影里其实是架空的。作为一个“自证预言”,纣王因为恐惧失权与被杀害,因此加倍戕害身边的人,由此招至更多抵抗,开启了正反双方,神魔之间的对抗。
姬发在与纣王的对抗中,成为伐纣的主力,并且将要成功。乌尔善导演虽然用黄渤饰演的姜子牙旁白作为开场,但是将神仙们与妖精们进行了工具化,甚至边缘化的处理。姜子牙、哪吒、杨戬、妲己、雷震子、申公豹这些角色在电影里都是为“人”的角色服务的。
在以往的改编作品中,神仙们即便不是中心,但是他们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是和人间故事有着同等分量,在这部电影里,这些“工具人们”在适当的时候出现,供给特效,完成故事的铺垫,随后就会立刻转到主线的人间情节。
这是一种较为可贵的取舍。在一部炫目的神话故事里,再度发现“人”本身,不耽溺于神仙的斗法,而着力描写人心的变迁,将最高光的动人时刻留给人,看起来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却并不容易。
神话与史诗是我们的“刚需”,新的封神是一次值得被关注的尝试,并且是一份工整的答卷。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好莱坞制作模式的套用,也看到了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,而非毫无章法的“魔改”。它努力地适应着新的语境,做新的尝试。
我们习惯了“伪宏大”,对真正试图以人为中心描摹“宏大世界”的尝试却极为严苛。在神话学家坎贝尔的《千面英雄》里,他说神话是:“在本以为会发现可憎之物的地方,我们见到了神衹;在本以为会杀死另一个人的地方,我们杀死了自己;在本以为会向外远游的地方,我们来到了自我存在的核心;在本以为孑然一身的地方,我们却与全世界在一起。”
至少在这一版《封神》的故事里,主创用力地构建了一次英雄之旅。在最开始的时候它的宣传对标的是《指环王》,但事实上,“指环王系列”已经是好莱坞上个世纪末的荣光了,这也是新的“封神”系列显得有些逆流的原因。但是,在一个正常的、良好的市场上,乌尔善新的“封神系列”应该是被鼓励的。
它那么精确,却又那么“不合时宜”。